现在位置:中国衡器网首页/关于协会/中国衡器工业发展史/第二部分行业协会篇/第一章

第一章 中国衡器协会的组建和行业的变革

    (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全党全国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的历史性决策,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大好形势,衡器行业的生产同样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好局面。与此同时,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理论的指导下,人们逐步从'文化大革命'的禁锢中解放出来,许许多多有利于生产建设的机制和组织开始恢复和涌现。在衡器行业,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同行业内的合作与交流对企业的发展会是有益的,许多生产厂家和多年从事衡器研究、管理的单位都建立一个联络渠道。这就为行业协会的组建奠定了思想和舆论基础。当时,原轻工业部机械局主管领导李寿仁副局长积极支持组建全国性衡器行业组织的动议,并具体指导拟定计划和协助筹建工作,具体工作由原机械局衡器处集体研究,武学林主持承办。1983年,经轻工业部批准中国衡器制造协会正式组建,并于1983年10月8日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宣告成立。在八十年代初期全国性工业行业组织尚为数不多的情况下,在不少人对行业协会的作用尚不了解甚至持有异议的情况下,中国衡器制造协会的组建更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尽管协会组建之初还不很完善,但毕竟迈出了极为重要的第一步,开拓了全行业大联合的渠道,将永载行业发展史册。对此,协会组建的主要主持人李寿仁会长和武学林常务副会长等人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功不可没。

    1984年,根据会员们的意愿,协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衡器协会。
    1986年8月,国家经委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整顿社会经济团体的指示,对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进行了清理复查,审批同意保留并正式公布的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共69个(1986年**月**日《经济日报》),中国衡器协会名列其中。
    根据国务院1990年颁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民政部从 1991年夏季开始组织对全国性社会团体的复查登记工作,协会常设办事机构认真做了大量的必要的准备工作,完善解决了我会成立以来审批、登记方面的一些遗留问题,顺利地通过了复查,并被列入民政部首批公告的全国性社会团体名单(1991年10月5日《人民日报》),领取了民政部颁发的全国性社会经济团体证书。
    1997年,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出的《关于加强社会团体和非企业单位管理工作的通知》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清理整顿社会团体意见的通知》以及民政部的统一安排,协会秘书处认真地进行了自查、审计和送审资料填报等工作,于1999年通过审定,换领了新证书。

    (二)衡器协会成立后,不仅努力做好为政府和企业的服务,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性工业行业协会,而且积极发展同各有关方面的联络。1988年国务院批准组建的中国工业经济协会(原国家经委主任吕东任会长,薄一波任名誉会长)召开成立大会时,衡器协会应邀参加,此后衡器协会同工业经济协会始终保持着密切关系,并在1990年工经协会一届四次理事会上当选为理事。衡器协会每年召开年会,工经协会(后更名为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都派人参加或致信祝贺。
    1998年在国家经贸委和中国工业经济联合会召开的全国工商领域行业协会工作会议上衡器协会被评为全国行业协会先进单位。

    (三)协会组建时,申请入会的有93个单位(或个人)。第一批会员中,企业会员单位基本是以生产机械衡器为主的厂家,而且多数只能生产案秤、台秤;第一届理事会中6名来自企业的常务理事分别是长春、沈阳、北京、天津、南京和长沙衡器厂的厂长,这几个企业和当时有千人左右规模的大连、武汉衡器厂都是生产机械式大型专用衡器的骨干企业。1986年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时,会员总数达到185个(其中包括经协会批准同意在衡器生产企业较密集的江苏、四川两个省成立的协会分会会员),已有部分(按当时划分)非轻工系统企业入会(尚不足会员总数的10%),这些企业都是生产电子衡器或部件,但生产批量都还很小。由于企业的构成仍以生产机械式衡器为主,此时全行业销售总额约为2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约人均万元。
    从1986年到1989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召开期间,理事会审批接纳新会员52个(减除1989年对分会会员进行重新登记时未再申请登记的会员数),在册会员总数为228个。这批新接纳的会员大多来自机电、航空航天等系统(如开发称重传感器和显示仪表较早的北京海淀路通铁路新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太行仪表厂电子衡器分厂、郑州电子秤厂、航天部702所、冶金工业部自动化所、承德自动化计量仪器厂、华东电子仪器厂、余姚仪表总厂、天水红山试验机厂等),从而使协会中非轻工系统会员占会员总数的比例达到44.5%,这个比例不仅表明企业隶属关系开始淡化,更因为随着电子衡器生产厂家的迅速增加,从而表明衡器行业的格局已发生历史性的变化。1989年衡器工业总产值超过了5亿,尽管电子衡器按产量计不足衡器总量的2%,但产值已占衡器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以上。

    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初的经济整顿中,企业进退急剧变化,一大批顺应优胜劣汰市场规律、应变能力强的企业迅速扩展;也有相当数量的企业由于思想观念、企业组织、产品结构固守陈旧而陷入困境。 1993年协会成立十周年时,(中美合资)常州托利多电子衡器有限公司、(中日合资)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等合资企业已成为行业的排头企业;而且北京海淀路通铁路新技术联合开发公司、太行仪表厂电子衡器分厂、郑州电子秤厂等一批技术密集型企业加入协会后,较快地融入衡器业,这些企业的电子衡器生产规模迅速扩大,生产技术也处于较高水平;国有企业中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前身为济南衡器厂)脱颖而出,成功的技术引进使企业的主导产品电子化并形成规模生产,也使他们跻身于行业的前列;一大批民营高新技术企业加入协会;广东中山、山东泰安等原有管理基础较好的衡器厂上水平、上规模,迅速攀升,衡器行业的全新格局已然形成。据93、94年间统计,行业中年总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企业有7家,排序前十名的企业销售额总和已占行业销售总额的42%以上,其中济南金钟和常州托利多两公司年实现利税都达到近2000万元,利润总额超过1000万元;而另一方面,全行业仍有占总数三分之一左右的亏损企业,在亏损企业中国有企业占四分之三以上,亏损达4000余万元。从全行业总体上看,产品技术水平迅速提高,衡器行业在国民经济各行各业中的影响和地位也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到二十世纪末,电子衡器取代机械衡器老产品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优胜劣汰的市场规律进一步体现,一批从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期间单一生产小型机械衡器的厂家退出衡器行业,一些在八十年代以前曾为发展机械式大型专用衡器作出贡献而一度居于行业排头的企业则因历史包袱沉重等等原因而举步维艰。据2000年底统计,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广东中山市香山衡器有限公司、上海寺冈电子有限公司和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等4企业年销售总额均超过亿元,山东泰山衡器股份有限公司、中原电测仪器厂、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年销售总额也都达到5000万元以上;销售额排序前十名企业累计占行业销售总额的56%,而实现利润排序前十名企业累计占全部盈利企业利润总额的73%。在2000年国家粮库项目设备招标中,计量设备共42包,济南金钟电子衡器股份有限公司一举中标16包,梅特勒-托利多(常州)称重设备系统有限公司、上海大和衡器有限公司和山东泰山衡器股份有限公司等也在该项目招标中中标,仅此一例便可透视,企业的产品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质量性能,竞争力就有高起点,企业才能获得高效益。纵观九十年代举办的历次全国性衡器产品展示会,亦可见一斑。衡器行业全新格局的形成,是市场经济的必然,也是行业进步的生动体现,同时也是全行业同仁辛勤耕耘的丰硕成果。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