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主办:中国衡器协会         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信息

从儒家思想精粹浅析企业文化建设

党建锋


   传统儒家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一言以蔽之则曰“仁”,简单来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高度总结的,“向上、向善”。现就以被誉为“儒家慧能”的民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的儒学思想精粹为本,浅析其在当下企业文化建设中深刻的思想指导意义与作用。王凤仪先生出身贫苦农家,其以一介农村长工身份,抱定忠诚为人之本分,坚守儒家八德,最终自诚而明,开创了以儒学济世度人的典范。而其思想对当下企业文化建设,仍然有着非凡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众所周知,生存于企业组织中的员工个体,其必然要面对的三大关系包括与自我、与他人和与组织的关系;只有解决好这三大关系,才能实现和谐互助、人企共赢,而解决好这三大关系的秘诀,就藏在王凤仪先生的儒学智慧中。

  与自己的关系:谨守良知良能做人底线,坚持素位而行做事本位
   作为企业组织之一员,我们任何时候都必须立足本职担负起岗位职责、干好本职工作,这是我们做事的本位和底线。正如王凤仪先生所言,“人要‘素位而行’,做事不出本位,说话不出本位,思想不出本位,才能当体成真。”孔夫子亦云,“君子务本,本立则道生。”作为企业之一员,我们在组织中的本位就是充分履行自身岗位职责,团结配合同事伙伴,共同为推进组织发展做出持续价值贡献,以不负组织回馈给我们的薪酬待遇、岗位机会和发展平台等。
  在日常开展工作、履行职责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不偷奸耍滑、不推诿扯皮,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而非钻组织管理漏洞或占他人便宜,这便是我们做人的底线。儒家古圣先贤曾参有云,“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当代已故著名作家、思想家杨绛先生亦深刻指出,“人是有灵性、有良知的动物。人生一世,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换句话说,人皆有良知良能,按照良知良能做人做事,就是我们必须坚守一生的做人之本、修身之本。正如王凤仪先生所言,“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
   日本经营之神稻盛和夫在《活法》一书中也多次提到涉及人生根本的关键问题,即“作为人,何谓正确?”即什么才是正确为人之道、工作之道、生活之道?稻盛和夫深刻指出,“正确的为人之道决不是什么复杂难懂的东西,它就是孩童时代父母教导的极其简单、理所当然的道德心——不可说谎、要为人正直、不能骗人、不可贪心——重新思考这类单纯的规范中包含的意义,严格遵循这些道德规范,在现今这个时代显得非常重要。”无论面临何种工作、生活挑战或困境,我们都要摸着良心扪心自问,作为人,何谓正确?良心自然会告诉我们答案,我们只需按照良心指示的为人之道知行合一地去践行,自然就会收获顺利局面和良好结果。
   但也可能有人会说,为何我老老实实做事,其他同事偷奸耍滑、拍马溜须反而薪酬待遇比我高,比我更受领导待见?为何我一味埋头苦干,结果反而得不到期待中的升职加薪,反受领导批评埋怨?为何我坚守良心、正直为人,反受人排挤嘲讽,这也太不公平了吧?这些问题的成功解决就取决于我们如何正确看待自己与企业组织中他人的关系了。

  与他人的关系:认自己不是,找他人好处
   在与同事、领导及客户等他人工作沟通、配合过程中,一旦出现问题、挫折或失误,我们眼里往往看到的都是他人的不是,却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我们自认为自己才是谨守良知良能、素位而行的正人君子,而他人要么是自私自利、见利忘义的小人,要么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贪得无厌的无耻之徒,我们老老实实、兢兢业业埋头苦干,而他人却只会偷懒耍滑、推诿扯皮……出于这种习惯归咎他人的自我服务偏见,我们难免在工作中与他人不断产生各种冲突,不但影响自身工作开展,也会给团队配合及企业组织发展带来阻碍。
  王凤仪先生说,“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人若能反省,找到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人的道,就不怨人了。”他又说,“心里长存别人的好处是存阳,常存别人的坏处是存阴,不可不分别清楚。愚人好自用,自以为是。不找人好处,所以多怨,多怨就多苦。贤人能就下,只怕自己有不是,好取人长处,所以多益,多益就多才。”
   现代心理学研究已证实,我们在他人身上看到的缺点、问题、毛病等,在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自我心理投射;也就是说,我们常习惯无意识地把自己无法接受的自身一些问题、缺点等投射向他人,在理直气壮谴责他人的同时,我们一方面减轻了自身心理负担(不是我的问题啊),同时还让他人背了我们的“黑锅”却完全不自知。比如我们认为某同事自私,干工作只想着自己,完全不考虑团队;殊不知,其实是我们比较自私,一旦同事没有为我们提供期待中的工作协助,我们心里就有怨气。再比如我们认为某领导不会管理,从来不跟下属沟通;其实客观事实是我们不懂沟通,从来不主动找领导汇报工作,反而责怪领导不会跟我们沟通。再或者我们认为某客户太挑剔、难伺候,其实是我们缺乏服务客户的职业精神,只想为自己拖沓懒散的工作恶习找借口而已。大多数人面对真实自我尤其是自我不堪的一面总是困难的,但只有勇于面对真实自我的各种毛病、缺点和问题,不搞心理投射、不随意迁怒或归咎他人,我们才能鼓起勇气一点一滴解决自身问题,不断实现自我良性成长与发展;良性发展的自我,才能为我们与他人和谐相处奠定坚实基础。
   因此,我们在与他人日常工作沟通配合过程中,眼光要从“找他人不是”转变为“找对方好处”,借鉴学习他人好处和长处,才能更好更快克服自身问题。连孔夫子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任何同事、领导或客户等,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长处和优点,关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做到敞开胸怀、虚心求教、认真学习;一方面虚心接受他人反馈给我们的意见、建议等,一方面扎实学习他人长处和优点。
   众所周知,每个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视野盲区和思维盲点,无论我们如何智慧、聪明,本质上都无法跳出“自我”这个盒子来客观观察自己。而同事、领导及客户等他人,却可以轻松以客观视角来观察我们,并为我们提供基于外部客观视角的各种反馈信息。只要我们虚心求教,一般他人都会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向我们反馈自己工作开展中的各种问题、疏忽和不足等,从而有助于我们提升自我、改进工作、弥补不足、做出更大价值贡献等。
   同时,只要我们放宽心胸、宽以待人、善意待人,就能不断发现他人身上本身就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的闪光点、优势和特长。我们越是发自内心欣赏并学习他人的优势特长,越会助力我们持续成长并心怀感恩、感激他人、融入团队;而我们越是发自内心真诚欣赏他人、学习他人,我们也就越会受到他人欢迎,我们与他人的关系自然会和谐融洽、互助共赢。

  与组织的关系:立志大根为大我,终成大器利众生
  王凤仪先生说,“人常说要有大根大器,什么是‘大根’呢?我年轻的时候,给人家扛活,听人讲《三国演义》说,‘关公寸功未立,不出曹营。’我就立个志——不论给谁家扛活,我也是‘寸功未立不出曹营’。立志就是‘大根’。什么是‘大器’呢?做一件事要想想,能不能推行天下,天下的人要都这样做,能不能好呢?若是能好,一定行得通,这就是‘大器’。”儒家典籍《大学》有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不管是大根大器、治国齐家、经营企业等,最终落脚点还是要在个人正心诚意、做人做事上。作为为企业组织供职的员工来说,不要问企业组织回馈了你多少薪酬待遇,而要扪心自问你为组织做出的价值贡献是否对得起组织提供给你的待遇、岗位和发展平台。你越是斤斤计较于维护自我私利,你越是为小我活着,你的视野越狭窄、你的心也就越小、你的工作能力和潜力越枯竭、你未来的路会越走越窄。而你越是自觉自愿为组织愿景(大我)奉献心血智慧,你越是愿意主动帮助同事伙伴、协助团队成功、助力组织发展,你越是会受到组织、团队和同事的欢迎和认可,你的能力、心量和智慧越会持续增长,在实现大我愿景过程中也能自然而然实现小我梦想。
   在立志为实现大我愿景全身心奉献智慧心血过程中,我们更要立足本职、脚踏实地、敬业精业不懈努力工作,不断总结、改进、提升、分享最佳实践经验(比如某工艺操作经验、设计研发经验等),助力他人进步、团队共赢。同时更加重要的是,我们在长年累月工作实践中,深刻体悟到的那种精益求精、持续改进、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更值得我们拿来分享,助力组织整体文化正能量的积淀与弘扬,以影响带动更多人成长成才,助力组织持续发展壮大,这才是真正的“大器”。
   丹麦存在主义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指出,如果我们一心追求个人幸福,反而会与幸福擦肩而过……英国哲学家约翰•斯图亚特•密尔同样指出,“只顾追求自身幸福是注定会错失幸福的自私行径。越是专注与渴望个人幸福,越是无法实现,这是一种自我挫败的预言。我们只有在谋求他人幸福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自身幸福。”说到底人是社会动物,人无法只为自己活着。人只有通过企业组织平台或其他方式为他人、为社会持续贡献智慧和心血,才能实现自我价值,也才能收获真正幸福。
   正如王凤仪先生所言,“人要去习性、化秉性、圆满天性;习性可善可恶、禀性纯恶无善、天性纯善无恶。”孔夫子亦云,“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人的自然天性就是敬天爱仁、淳朴良善、利他共赢;而那些贪嗔痴、怨恼烦、自私顽愚、见利忘义等只是后天沾染的习气秉性而已。
   作为企业之一员,当我们每个人都能立足本职、自净本心,提升自我、完善自我,善爱仁、思利他,与同事、团队、客户互帮互助、利他共赢,我们才能更好地与他人和谐相处,更好地融入组织和团队,更好地贡献自身工作价值、更好地实现自我人生意义,从而持续助力人企和谐共赢、发展兴旺。

主要参考文献
[1]王凤仪,王凤仪讲人生[M].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
[2]图说论语,冯国超[M].华夏出版社,2007.
[3](日)稻盛和夫,活法[M].东方出版社,2010.

 

关闭窗口      行业信息      网站首页

中国衡器协会
微信公众号
手机扫描左侧
二维码进入
中国衡器网
手机版


 网站主办: 中国衡器协会  北京北三环西路43号青云当代大厦806室  Tel: 010-62115995  Fax: 010-62115741   京ICP备05008132号